为什么茅台是“最便宜”的酒?

2025-10-03 21:45:42 8764

公司年会送iPad,是因为它适合所有人的价值感和共识感,帮采购者避免了“送错礼”的风险。

就完成任务而言,爱马仕、茅台、iPad,在某些特定的场合里,的确是最合算的解决方案。

又或者说,这三个都是社交活动的“硬通货”。

所以,从这个角度看,性价比可能是一个伪概念。

进而,一个公司高价雇佣了能完成任务的员工,远胜过那些将就的雇佣了混事之人的公司。

那么廉价商品呢?比如拼多多为什么这么火?

我看到一个网友写道:“我在拼多多买了一个捕鱼神器,多多又给我推了打水漂的石头,我买了--懂我。多多又给我推了小钓鱼竿,我买了--懂我。多多又给我推类似飞盘的东西,我买了--懂我。这买买买的,停不下来......

乍看,拼多多卖的东西好像并非用户真正需要的——比如“捕鱼神器”、“打水漂的石头”奇奇怪怪的东西。克里斯坦森的“任务理论”在这里还成立吗?

事实上,拼多多正是用低廉的商品完成了用户更隐秘、更深层的任务:

摆脱无聊,制造惊喜和获得即时满足。

用户看似随意地购买这些低价商品,实际上是“雇佣”拼多多提供了一种娱乐式消费体验,获得了高频、低成本的愉悦感。

当然,我也会在拼多多上买一些奇奇怪怪的“有用”工具,来解决现实中或有或无的一些问题。

拼多多的核心不在卖什么,而在于用极低的决策成本、趣味性的购物流程和算法精准推荐,迅速捕捉到用户潜在的情绪需求。表面上“货找人”,本质上却是“娱乐找人”、“惊喜找人”。

从这一点看,拼多多恰恰完美印证了克里斯坦森的理论:

商品本身不重要,重要的是消费者要完成的“任务”是什么。

茅台、爱马仕与拼多多虽然价格天差地别,但本质上都是被消费者“雇佣”来完成各自特定任务的工具而已。

最后

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,能够提供确定性价值的东西,会获得溢价。

高价品如茅台和爱马仕提供的不仅是功能或身份,更是一种"确定性"。人们愿意支付溢价购买这种确定性,就像购买保险一样。

现代人面临过多选择,造成决策疲劳。茅台、爱马仕和iPad的共同点是它们都能减轻认知负担。

这些"默认选择"不仅解决了外在问题,还解决了内在的决策压力问题,极大降低了心智成本。--毕竟这些年大家都很累。

老板娘购买爱马仕包还隐含了时间价值的计算。花几年时间逐步培养品味和建立圈层认同,或一步到位买个包,这是时间和金钱之间的交换。

茅台和爱马仕之所以成为"硬通货",部分原因是它们成为了有效的群体信号。人们购买这些产品不仅是为了自己的体验,也是为了向特定群体传递"我理解规则"的信号,并获得身份认同感。

人们购买产品还因为产品如何融入他们的自我叙事。

美版拼多多提供了"我很精明"(像百万富翁一样购物)的叙事,而爱马仕提供了"我很成功"的叙事。

这些不同的叙事满足了不同的心理需求,尽管表面上看是不同的消费行为。

我不太喝酒,所以有时候会问喝酒的朋友,尤其是商界的朋友,相当比例的人只喝茅台。

我在想,也许这里有“反向雇佣”与习惯的力量。

例如,很多人喝茅台已经成为一种习惯,即使有更好的选择,惯性也会让他们在特定场合选择茅台,这时茅台完成的“工作”是“维持习惯”和“避免不适感”。--好像又隐隐约约看到了“损失厌恶”。

这种“反向雇佣”提醒企业,培养用户习惯也是一种强大的护城河。

所以,竞争的本质,是关于“帮助客户完成某项任务”的竞争。--这种竞争有时候可能发生在不同商品之间。

再进一步,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,不仅可以思考,我可以为他人和社会“完成哪些工作”,更可以思考:

这个世界还有哪些“未完成的工作”?有哪些是你可以干一下的?

这两天,我这么想了一下,觉得还挺有趣的。

至少让我发现这个乱哄哄的地球上,还是有一些无人踏及、或脚印不深的地方,可以让你我去踩一踩。

就像小时候发现一片干净的雪地,等待着我们的脚印。

所以,我也在想,下周末在深圳,你会雇佣我完成什么特定的任务呢?

下周末,4月18日-20日

我在深圳,欢迎你来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Copyright © 2022 硬核游戏活动情报站 All Rights Reserved.